两千年文明沉淀铸就中医药振兴之魂
六十年沧桑巨变见证铜川市转型之路
五年波澜画卷描绘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发展之道
健康,是历史与未来之间,最长与最真的守望,最远与最深的企盼。
【中医药篇】
两千多年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数千年以来守护着中华民族,战胜过无数次天灾、战乱和瘟疫。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科学的瑰丽珍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是新时代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
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近年来,北中医遵循“引导医疗卫生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原则,不断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临床医学院的模式,扎根基层办医办学,助力基层提升能力,展现了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担当。
【铜川篇】
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五彩福地,幸福铜川。这是一方金色的土地,玄奘大师在这里译经弘法圆满寂灭;这是一方绿色的土地,孙思邈在这里抚花木奇石听鸟唱虫鸣;这是一方青色的土地,耀州窑炉火照耀着千年的荣光与传奇;这是一方红色的土地,照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火焰;这是一方黑色的土地,亿万年沧海桑田蕴藏了丰饶的矿产资源。
被历史格外垂青的土地,也曾经历无人问津的失落。药材资源利用率低、中医药事业发展迟缓,急需汇集力量助推铜川驶入循环经济新跑道。然而如何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双向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了铜川答案。
【共建篇】
2014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践行兼容并包之的办学宗旨,携手铜川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铜川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7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正式落成,一批批北中医人发挥下沉基层、服务基层的“头雁效应”,用实际行动为铜川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机遇。
2017年,王显带领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开展陕西省首例“WATCHMAN+Carto3一站式”房颤手术,奠定了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心内科在铜川地区的领军地位。2018年,刘晓峥带领心血管外科团队顺利完成了铜川市第一例罕见的心脏肿瘤切除术,标志着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心外科已经达到全市顶尖水平。在这两年,北中医孙思邈医院成功获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获批全国心脑血管病联盟成员单位,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荣获“陕西杰出中医医院”称号,引入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建立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北京屈正爱心基金会顺利落户。
2019年,孙鲁英带领肾病内分泌团队成功组建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推动了铜川地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防治及管理。2020年,吕彦恩担任论坛主席举办了铜川市第三届脑病论坛,既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又有效推动了脑血管病防治水平。在这两年,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国家级教学课题科研立项实现了“零突破”,8名“丹心计划”学子怀揣梦想来到这里,4名“第一村医”完成使命载誉归来,铜川市中医药学会正式成立,吕仁和国医大师工作站圆满落户,心脏康复中心、房颤中心通过国家评审认证。
2021年,丁治国带领甲状腺病科团队成功打造甲状腺病研究所;主编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甲状腺病学》入选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标志着医院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单笔突破千万元大关,开创了我院中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先河,标志着医院探索创建北中医成果转化“铜川特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这一年,“六维度”经济运行模式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智慧医院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鸿鹄计划夯实人才梯队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通过陕西省评审认证,心血管病科荣获2021届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
在这五年,广大干部职工胸怀“雁阵”格局不掉队,雏雁展翅、强雁高飞、头雁头雁领航。面对新冠疫情逆流而上,李庆涛义无反顾奔赴疫情漩涡中的武汉,李佳欣奋不顾身驰援疫情前线的新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爱无疆的情怀,用孤胆赤忱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精神。
【展望篇】
五余载栉风沐雨,五余载砥砺奋进,北中医孙思邈医院的伟大创造不胜枚举,北中医孙思邈医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地区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的显著改善,中医药资源的深度挖掘,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无一不在歌颂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铜川市的双向选择、合作共建。
未来还将有无数的五年、无数的六十年,中医药也将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生不息。源越长,流越远,我们北中医孙思邈人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铭记“精诚厚德、博学创新”的院训,传承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为医院发展谋篇布局,奋力打造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铜川特区”,为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贡献智慧,为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