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五周年·我与医院共奋进”征文三等奖作品】《我们医院的“后浪”们》--张梦云 人力资源部
发布日期:2022-09-20

2017年12月,带着满怀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看着她从“诞生”到“成长”,一路艰辛、一路好运,每每想起,我也百感交集。

这5年,我常常想,医院从一个初生牛犊到中医全科“大拿”,她到底凭什么?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些业绩、声名凭的就是我们医院的“后浪”们。

我认为“后浪”并不单是年轻人的代称,“后浪”其实代表着一种勇往直前、坚毅敬业的精神。而我们医院,恰恰是因为有许多不怕辛苦、不辞劳累、爱岗敬业的“后浪们”,才成就了如今的一切。

初入单位的我,被分到后勤保障部工作,后勤保障在医院主要担负着管理、保障和服务三项职能,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涵盖水电气暖,土木建筑多方面专业。

在后勤,提起段小林,无论是科主任,还是科室同事,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因他过硬的机电技术和勤学善思的品质,大家戏称他为“科室大拿”。段工应该算是最早一批来医院的,听他说2015年底他就来到医院筹建办工作,那时医院尚在建设当中,从基建、装修到设备安装,再到2017年3月19日医院开诊运营,段工全程参与。段工是科室的弱电工程师,医院大大小小的供应电都离不开他,他深知用电危险随时存在,工作上丝毫不得马虎,不得大意。段工经常深入医院各个用电处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査和季节性检査。每逢遇到难题,他都查阅书籍联系实际、与科室的年轻同志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随着技术的精进,他成为了科室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随后科室组织每周三技能学习,段工自费购买了《电工技术读本》《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技术书籍,讲给大家听,手把手带着大家在实际中学。几年如一日,他始终以“匠人”执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在医院针灸科有位被大家称为“妇女之友”的大夫,张勇。据说,医院大多数女同志都找他调理过,我也不例外。一次,我找他开药,刚走到诊室门口就听到一位患者说“我年纪大了,浑身上下都是病,在你这里拔罐、针灸、艾灸后,病好多了,真是解除了我多少年的病痛。”我心想,医生最高的荣誉莫过于患者的好评和点赞,而张勇,值得。

听张勇说,2020年9月,他被选派为第一村医,驻村黄堡镇新村,辐射五星村、石坡村、罗寨村等7个村庄。在村里,他发挥自己中医特长,在村卫生室也开展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配合当地村医在驻派的村卫生室开展诊疗工作,村民都非常喜欢他。

我跟张勇比较熟悉,自从他被派驻当第一村医后,找他调理都是在周末,有时会多聊几句:问他在村里忙不忙,医院这边的病源会不会受到影响。张勇说,自第一村医进村后,越来越多患者喜欢上了中医适宜技术,平时他村里、市区两头跑,周末加班在医院坐诊,病人都是提前约好的,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觉得特别充实,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说能让群众放心,喜欢,是他作为医生最开心的事。

段小林、张勇只是我熟知的小个体,在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岗位,每天都奋斗着几百个“后浪”。他们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毫无怨言。

五年来,医院从开诊到崛起,从走上舞台到舞出精彩,医院地位提升的背后,是“校地合作”的磅礴力量,是所有像段小林、像张勇一样平凡的北中医孙思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除此之外,医院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自身建设汇入时代洪流,先后成立了葛均波院士工作站、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和吕仁和国医大师工作站,创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过去5年,医院管理日趋科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医疗业务高质量增长、科研教学工作亮点纷呈、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落地开建。新征程上,医院将继续秉承“博学创新、厚德载物”院训初心,实施医院品牌战略,打响做亮药王孙思邈名片,始终坚定不移走医教研协同发展道路,在加大设备投入和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五年,记录了医院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一个崭新坐标,展望未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时代的琴弦必将弹奏出北中医人奋进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