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简介
发布时间:2017-07-30    作者:管理员

人物履历

 
 
 

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7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年1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0年公派赴德国留学,1993年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4月回国。

1999年回国。

从1999年回国以来,葛均波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的方法为血管阻塞的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几百位病人获得了重生。不过,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长期以来我国医务界毫无良策,病人都只得听天由命。

1994年,葛均波改变了这种状况,当时还在德国读书的他,在国内第一次用一个镶有钻石的磨头以15万转每分钟的速度为病人打开了“生命通道”。这项被称作“高频旋磨术”的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自2000年起,葛均波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成功主办了六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吸引了国际上30几个国家的教授及学者与会交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介入盛会,为推动介入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曾多次被丹麦、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国内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

2003年,葛均波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 和所有青年科学家一样,葛均波的日程表总是很满,一个月里,他可能会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飞来飞去,有人甚至戏谑的说他,“不是在机场,就是在赶往机场的路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国内,葛均波常常会挤出时间,出现在一些科普讲座的现场,现为2002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97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首席专家等。

2005年10月,葛均波在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会议上,第一次通过卫星向远在美国华盛顿的主会场直播了中国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3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手术,都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首次中国的手术转播至美国TCT会议现场,受到美国同行的高度称赞。

2010年10月,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20世纪90年代末,葛均波开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他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历经多年努力,研制成功“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降低了进口支架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国产化,大大降低了支架价格。由于其优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自2005年上市以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5%,平均每年超过8万名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2亿元人民币,并出口国外,为国家创汇500多万美元。“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的成功研制,大大提升了中国冠脉支架研发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9日揭晓,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当选为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2013年12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

2016年4月,不再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人物轶事

2016年04月0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万米高空的赴美航班上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心衰合并房颤的美国乘客,并一路护航至飞行目的地。此事引来坊间众多关注和“点赞”。

2010年10月,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社会任职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医卫工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

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院士,

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院士,

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

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

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美国SCAI的Board of Trustee成员。

还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军区总院荣誉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成就

折叠科学研究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

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葛均波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对冠心病介入再狭窄机理方面存在着争议,他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

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折叠主要论著

1e JSun AVesa Paajaned,Wang SSu CYang Z Li YWang S  Jia JWang KZou YGao L Wang KFan ZMolecular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2008,1:83~92.

2e JQian JWang XWang QYan W Yan YFan BGe LLiu X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Coated with Bioabsorbable Polymer Coating in Human Coronary Arteri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69(2):198~202.

3e JLi YQian JShi J Wang Q Niu Y Fan B Liu X Zhang SSun AZou YEfficacy of Emergent Transcatheter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CT-STAMI),Heart ,2006,92(12) :1764~1767.

4e J Zhao G,Chen R Li SWang S Zhang X Zhuang Y Du J Yu XLi GYang Y Enhanced Myocardial Cathepsin B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Eur.J.Heart Fail.,2006,8(3) : 284~289.

5e JShen CLiang CChen LQian JChen HElevated Matrix ,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s as 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Int.J.Cardiol., 2006,112(1) :85~90.

6e JJia QLiang CLuo YHuang DSun A Wang K Zou Y, Chen H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Might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ducing the Immun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rterioscler Thromb.Vasc.Biol.,2005, 25(10) :2157~2163.

7e JHan YJiang HSun BChen JZhang SDu ZOn behalf of the RACT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Trial Investigators, RAC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JCardiovasc Pharmacol, 2005,46(2) :162~166.

8e JHuang D Liang CLuo Y Jia Q Wang K Upregula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Vein Graft 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 by LosartanAtherosclerosis,2004,177(2):263~268.

9e J Baumgart DHaude MGorge G 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Identifying Vulnerable Plaques,Herz,1999,24(1) : 32~41.

10e JChirillo F Schwedtmann J Gorge G Haude M Baumgart D  Shah V von Birgelen C Sack SBoudoulas H Erbel R Screening of Rupture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Heart,1999, 81(6):621~627.

11e J Liu FBhate R Haude MGorge G Baumgart DSack S, Erbel RDoes Remodeling Occur in the Diseased Human Saphenous Vein bypass Grafts?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Int.JCard Imaging,1999, 15(4):295~300.

12e JJeremias ARupp AAbels MBaumgart DLiu FHaude M,Gorge G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New Signs 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al Bridging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Doppler, Eur.Heart J1999,20(23) : 1707~1716.

13e JErbel R Novel Techniques of Coronary Artery Imagingurr.Opin.Cardiol.,1996,10(6) : 626~633(Review).

14e JErbel R Gorge GHaude M Meyer JHigh Wall Shear Stress Proximal to Myocardial Bridging and 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Br.Heart J 1995,73(5) : 462~465.

15e JErbel RZamorano JHaude MKearney PGorge GMeyer J  Improvement of Coronary Morphology and Blood Flow after StentingAssessment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Intracoronary Doppler,Int.JCard Imaging, 1995,11(2) : 81~87.

16e J Liu FKearney P Gorge GHaude M Erbel R Acute Coronary Artery Closure Follow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5,35(3): 232~235.

17e JHaude MGorge GLiu F Erbel R Silent Healing of Spontaneous Plaque Disruption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Eur.Heart J1995, 16(8):1149~1151.

18e JLiu F Gorge GHaude MBaumgart D Erbel R Angiographically “silent” Plaque in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oron Artery Dis,1995,6(10) : 805~810.

19e JLiu F Kearney PGorge GHaude MBaumgart DAshry M Erbel 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AmHeart J1995,130(4) :765~771.

20e J Erbel R Rupprecht H Koch L Kearney P Gorge G Haude M Meyer J Comparis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Bridging,Irculation,1994, 89(4) : 1725~1732.

21e JErbel RGerber TGorge GKoch ,Haude M Meyer J,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a Prospective Study in Vivo,Br eart J1994, 71(6):572~578.

22e JErbel RZamorano J Koch LKearney PGorge GGerber T Meyer J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 in Atherosclerotic Disease:An 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Study in Vivo,Coron Artery Dis,1993, 4(11): 981~986.

23e J Erbel R Gorge GGerber TBrennecke RSeidel I Reichert T,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rterial Wall Architecture,Echocardiography,1992, 9(5):475~483.

24e J Erbel R Seidel IGorge G Reichert T Gerber T Meyer J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Intraluminal UltrasoundZ Kardiol,1991, 80(10):595~601(German).

25e Junbo,Zhang Feng,GLei, Qian Juying,Wang Hao, Wire Tra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2008,121(17):1753~1756.

26e J Yao KHuang Ret alRepeate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vere Cardiac Inadequacy: 12 Months Follow- up,Am.Jardiol,2007,99:24F~25F.

折叠学术成果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

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勇于开拓,不断

分享到: